欢迎来到辽宁财道纳税人俱乐部! 请登录 注册

辽宁法规

多地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 热点城市渐迎零折扣时代

发布日期:2017-07-28 12:45:26浏览量:1595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继小面积减少折扣、提升首付比例、全面认房又认贷后,房贷再迎第四次收紧。当前,热点城市正全面进入房贷低折扣甚至“零折扣”时代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融360数据显示,6月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为4.89%,为基准利率的9.97折,环比上升3.38%;其中,超八成的银行无利率优惠,32家银行执行基准利率上浮,为基准利率的1.05至1.2倍不等。融360分析师李万赋表示,继5月一线城市房贷利率大幅上涨之后,受房贷政策性紧缩的时滞效应影响,6月二线城市迎来房贷利率的全面收紧,涨幅明显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原地产市场总监张大伟表示,我国房贷利率进入历史最严时期,第一波收紧是减少折扣,第二波提升首付,第三波是全面认房又认贷,第四波是全面回归基准以上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“首套房贷款出现基准利率上浮,这种情况几乎不曾有过。”张大伟表示,过去楼市调控中,最严格的是房贷利率基本以基准为顶,二套房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的1.1倍,但目前多地出现了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,二套利率上浮更多的情况。

从深圳房贷来看,据统计,截至7月24日,工行、招行、建行、农行、交通银行及渣打银行等都已取消首套房贷利率折扣优惠,执行基准利率,兴业银行、民生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则上浮10%。与此同时,南洋银行、中信银行、平安银行、浦发银行等已暂停房贷业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重庆方面,已全面取消利率优惠。10家重点银行中,仅重庆农商银行、中信银行、工商银行三家执行基准利率,其他全部执行   上浮利率。其中,中国银行执行上浮5%,招商银行、交通银行、浦发银行上浮5%至10%,建设银行、农业银行、重庆银行上浮10%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合肥方面,工行、招行、农行、中行、建行等14家银行首套房贷全部回归基准利率,光大银行上浮5%,中信银行、浦发银行停贷。二套房方面,光大银行二套房利率执行上浮20%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苏州方面,有数据显示,经过调整工、农、中、建四大行等对新受理的首套(含首次)个人住房贷款,实行利率定价底线为1.05倍(含)基准利率,部分商业银行提高至1.1倍。二套房方面,部分银行达到了基准利率的1.15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徐州方面,建设银行从7月14日开始首套房和二套房的贷款利率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5%;交通银行目前是首套房利率上浮5%,二套房利率上浮15%;民生银行的首套房和二套房的贷款利率均上浮10%;中国银行、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江苏银行、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的首套房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,二套房利率上浮10%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武汉方面,多家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已至少上浮10%,二套房利率最高已上浮25%。与此同时,房贷放款时间也大幅延长。武汉市民老张在白沙洲地区购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,办理130万元的贷款,一个多月过去,贷款一直没有办下来。老张说,他多次到银行催问,每次业务都说正在审核,称“最近上面管得紧,信贷额度少,还有一大堆单子在排队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目前如果材料齐全,首套房贷款放款时间在两至三个月,如果有瑕疵,则需要半年以上,二套房贷款的放款时间更是不定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张大伟认为,刚刚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显示,房贷利率将继续维持收紧态势。李万赋表示,随着流动性收缩,银行负债成本上升,资产收益下行导致银行的收入及利润承压,再加上信贷额度的限制,银行逐步减弱房贷折扣、提高房贷利率成为必然选择,预计未来几个月,房贷利率仍然会保持上行趋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专家认为,首套房认定的门槛提高,改善型购房杠杆降低,这样的新政对于换房族影响明显。除了换房族,那么针对租房一族,贷款利率提高会如何影响租房族的租金?一般说来,贷款利率的提高会导致租金的上升。原因如下:


1、从租房者的角度来看。贷款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房屋建设成本(如果是贷款建房的话)上升,出租者迫于成本回收压力,会提高租金。


2、从房屋的需求者来看,贷款利率上升,会导致房贷利率上升,这样就会会导致一批原来想贷款买房的人不在买房了,转而去租房。作为买房的替代品,会使出租的房子供求发生变化(供给基本不变,但需求会上升),导致租金上升。


图片一_meitu_3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摘自搜狐财经,部分摘自新浪财经)